近日,山東大學第二醫(yī)院口腔醫(yī)學中心主任來慶國成功為75歲的女性患者張奶奶實施了3D打印鈦板下頜骨重建手術,為下頜骨節(jié)段性缺損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方法。
下頜骨重建兩度失敗 患者治療需求迫切
張奶奶在過去12年里先后進行了2次傳統的下頜骨重建手術,但均因術后鈦板折斷未能成功,不僅手術成果付諸東流,還造成嚴重的并發(fā)癥,如下頜功能損害、組織感染、頜骨骨折等,增加疼痛和受傷風險,日常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。張奶奶和家屬經過多方打聽,慕名來到山大二院,尋求口腔醫(yī)學中心來慶國教授團隊的幫助。
3D打印解決“顏面問題”手術治療精準微創(chuàng)
雖然傳統的自體骨移植是下頜骨重建的首選方法,但考慮到張奶奶年事已高,盡量減少手術創(chuàng)傷并幫助其快速恢復下頜骨的正常運動、提供咬合支撐顯得更為重要。來慶國教授團隊采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,為張奶奶進行了系統專業(yè)的評估,設計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。
手術當日,來慶國根據術前的數字化設計移除了之前折斷的商業(yè)鈦板,并在3D打印手術導板的輔助下,精確安置了3D打印的個性化鈦重建板,確保了手術的高效和微創(chuàng)。
張奶奶術后恢復良好,下頜骨形態(tài)和功能均得到了顯著改善。困擾十余年的口腔問題終于解決,為表達對口腔醫(yī)學中心醫(yī)護人員的感謝之情,張奶奶的兒子特地贈送了一面錦旗,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受益于3D打印這一創(chuàng)新技術。
3D打印賦能口腔醫(yī)學 數字化技術守護口腔健康
因腫瘤、炎癥和創(chuàng)傷等原因導致的下頜骨節(jié)段性缺損不僅嚴重影響口腔功能,也破壞了患者的面部外觀,對其進行重建是至關重要的。傳統的商業(yè)鈦板方法需手動彎制以匹配下頜骨的外形,不僅延長了手術時間,還可能增加彎曲部位鈦板的應力疲勞而提升折斷風險,導致術后功能恢復不佳。
山大二院口腔醫(yī)學中心率先采用3D打印鈦重建板技術,個性化定制、一次性成型,既保留了優(yōu)良的力學性能,又避免了彎制導致的性能損失,能夠更精確地匹配患者的下頜骨外形。
目前,來慶國教授團隊深入推進“3D打印個性化鈦植入物用于修復下頜骨大塊骨缺損”的臨床試驗,并提倡“數字化診斷、數字化設計、數字化制造、數字化外科”的前沿理念,為頜骨修復重建手術患者帶來福音,目前已成功完成手術數十例,獲得患者一致好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