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經(jīng)好多年沒回老家過年了,城里的春節(jié)雖然也有些節(jié)日氣氛,但畢竟是缺少一點家鄉(xiāng)的年味。
老家的過年,從臘月二十三“祭灶”就拉開了序幕。這一天也叫過小年,傳說是灶王爺回天庭述職的日子。當(dāng)晚,父親在鍋灶旁貼上灶王爺像,兩邊貼上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的對子,供桌上擺上糖塊、柿餅、糖瓜等糕點,還有母親烙的糖餑餑。父親點上香,一邊磕頭,一邊念念有詞:二十三,糖瓜粘,灶王爺爺上西天。有壯馬,有草料,一路順風(fēng)平安到。供的糖瓜甜又甜,多向玉帝進吉言。這時候,我和弟弟就偷偷地躲在一邊看熱鬧,迫不及待地等著分糖瓜吃。
過了小年,就進入年關(guān)了,家家戶戶開始忙年。趕大集、辦年貨,掃屋子、做新衣,攤煎餅、炸油條,蒸餑餑、包豆包,炒花生、炒瓜子,殺雞、割肉,炸魚、炸丸子等等;還要做蓋墊豆腐、蒸點年糕,寓意“都有�!薄ⅰ澳昴甑歉摺�。
在諸城老家,還有一道名吃烤燒肉,肥而不膩,香味可口,幾乎是家家過年少不了的佳肴。因三姐在肉聯(lián)廠當(dāng)工人,四姐在外貿(mào)公司工作,每到過年,都要分一些豬頭、豬下貨和雞爪、雞背之類的東西,摘豬頭、豬蹄子毛就成了我們小孩的活兒。
父親洗干凈后,放上蔥、姜、八角、茴香、桂皮、豆蔻等香辛料,先放到鍋里用文火煮熟;然后撈出來,瀝干水分,再放到鐵箅子上用果木旺火烤。一般人家鍋底多是放點小米熏,往往帶有糊煙味。父親有個秘方,不是用小米,而是放些許紅糖,等鍋燒干了,肥肉上烤出的油吧嗒吧嗒地滴下來,便散發(fā)出一股奇香的味道。然后改用文火慢慢地烤,直到肉色變成焦黃為止。推究其原理,紅糖遇熱加溫后,發(fā)生縮合反應(yīng)形成焦糖色素并同時釋放焦糖香氣,色澤逐漸由淺黃變成金黃,這就是化學(xué)反應(yīng)中的美拉德反應(yīng),是老祖宗們發(fā)明的一種天然調(diào)味著色法,其制作工藝已列入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這時,一打開鍋蓋,那真是滿屋飄香啊,大半個村子都能聞到那誘人的香味。鄉(xiāng)村的過年畢竟最像過年,那火紅的對聯(lián)、五顏六色的門簽自不必說,單那烤燒肉的味道便充滿了濃濃的年味了。
烤完后,慈祥的母親先盛上幾碗熱騰騰的豬蹄、雞爪、雞架等上不了大席的紅燒肉,犒勞一下早已垂涎欲滴的孩子們,一年中也只有這時才能盡情地大快朵頤。女兒小時候什么肉都不吃,唯獨爺爺烤的燒肉吃不夠。客人們也都說我家的燒肉好吃,父親笑嘻嘻的臉上便充滿了幸福的成就感。
到了除夕這天,家家戶戶開始貼對聯(lián)。小時候,貼對聯(lián)的事都是由我和弟弟承包的。上大學(xué)后,就開始為鄰居家寫對聯(lián)了。對聯(lián)的內(nèi)容也頗有講究,一般大門上貼“忠厚傳家遠,詩書繼世長”之類顯示門第家風(fēng)的對子,堂屋門上貼“福如東海長流水,壽比南山不老松”之類的祝福對子,糧囤上貼“五谷豐登”、“糧食滿倉”,圈門上貼“六畜興旺”、“騾馬成群”,其它地方就貼“�!弊帧S屑胰瞬蛔R字,在大門口貼了個“六畜興旺”的門擋,成為全村的笑話。
小時候,還流行過一陣革命對聯(lián),如“風(fēng)雨送春歸,飛雪迎春到”、“可上九天攬月,可下五洋捉鱉”、“世上無難事,只要肯登攀”之類的對聯(lián)。有一年,小學(xué)老師給本家的一個老嬤嬤家寫了幅“提高警惕,準備打仗”的對子,本來人家婆媳關(guān)系就緊張,結(jié)果招來了一頓臭罵。
貼完對聯(lián)后,還要貼花花綠綠的過門箋,貼窗戶傍,貼窗花,貼年畫,房間、院落頓時煥然一新。窗花是心靈手巧的姐姐們剪的,有雙喜臨門、二龍戲珠、三羊(陽)開泰、蓮(連)年有魚(余)等圖案,再加上五顏六色的過門箋隨風(fēng)飄拂,很有些過年的氣氛了。
太陽落山前,本族的男人們還要集體到祖林里上墳,擺上餑餑,倒上酒,然后燒紙錢、放鞭炮,大哥帶頭喊:“老爺爺、老嫲嫲,爺爺、嫲嫲回家過年了�!碧眯值軅儽闩懦梢慌殴虻乜念^,請先祖?zhèn)兓丶疫^年。女人們是不能上墳的,她們就在家炒菜、包馉馇(水餃),準備年夜飯。馉馇分兩種,一種是豆腐素餡,主要是供養(yǎng)祭祀用;一種是白菜肉餡自家吃,里邊包上銅錢元寶。年夜菜一般要有“合菜”、“豆腐”和雞、魚,以求“全家和睦”、“都有�!�,“年年吉祥”和“連年有余”。
包完馉馇,一家人開始守歲。守歲是件很嚴肅的事情,小孩們不準多嘴多舌亂說話,大人們也凈撿好聽的話說。俗話說,“大年五更死了個驢,不好也得說好。”有一次,不小心打破了個碗,不但沒挨罵,母親還念叨“碎碎(歲歲)平安”。約莫半夜時分,當(dāng)了一輩子生產(chǎn)隊長、平時無暇做飯的父親就早早起來燒火煮馉馇,柴火為豆秸、芝麻秸,因應(yīng)“燒豆秸出秀才,芝麻秸出大官”之說。
馉馇煮熟后,先要供奉老天爺、祖先和財神,焚香燒紙“發(fā)紙馬”,我和弟弟跟在父親后面,三拜九叩,祭天祭祖祭神靈。然后,我們便可以盡興地放鞭炮了。我雙手挑起一根兒長長的桿子,掛上一串100響的鞭炮,弟弟小心翼翼地點上火后撒腿便跑,鞭炮便噼里啪啦地響起來,周圍人家也開始鞭炮齊鳴,夾雜著鉆天猴、二踢腳和禮花的爆炸聲。剎那間,到處是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滿天耀眼的火花,這才是真正的過年啦!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里,全家人高高興興地坐在炕上喝酒、吃馉馇,誰吃到了馉馇里的元寶,那就意味著來年發(fā)大財。弟弟為了多吃個元寶,肚子撐得圓鼓鼓的,還是不舍得住口。
早餐后,換上新做的衣服,就開始拜年啦。往往盼一年,這時才能穿上新衣服。我和弟弟趴在炕上給父母磕頭,娘便從口袋里掏出兩張嶄新的一元的壓歲錢賞給我們。雖然不多,但在那個年代,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,相當(dāng)于一年的零花錢。
天剛蒙蒙亮,晚輩們便要成群結(jié)隊地到長輩家拜年。那時,因“反四舊”已經(jīng)不興磕頭了,一般見面后問聲“過年好”就可以了,但遇上年紀很老的長輩也有趴在地上磕頭行大禮的。長輩們往往盤腿坐在炕上喝茶,給年齡大點的晚輩分支香煙,小孩們分塊糖或一把瓜子,也有大方的給小孩們幾毛壓歲錢。
有一次,到一個族叔家拜年,正碰上族兄一伙也來拜年。族兄的年齡和族叔差不多,從小就是光著屁股一塊長大的,平時也好開玩笑。族兄進門就半開玩笑地喊:“給小大大磕頭了,準備好壓歲錢沒有?”
小大大也開玩笑說:“要真磕啊,磕一個一毛錢。”
沒想到,族兄咕咚一下趴在地上,不停地磕起頭來。我們就在一邊數(shù)著: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……一直磕了幾十個還不算完。沒等族兄喊累,族叔就心疼得靠不住了,趕緊叫停付錢。
正月初一這天除了拜年,什么活都不用干,所以又叫“耍日子”。往往有踩高蹺的戲班子到各村巡回演出,男男女女穿得花花綠綠的,一進村就開始敲鑼打鼓地扭起來。有的扮成老頭、老太太,有的扮成唐僧、沙和尚,孫猴子在前邊不停地轉(zhuǎn)悠著金箍棒。最可愛的是豬八戒,撅著個大嘴巴子,挺著個大肚子,還不停地調(diào)戲看熱鬧的大姑娘、小媳婦。還有騎毛驢、跑旱船和耍獅子滾繡球的,吹吹打打,扭來扭去,很是熱鬧,這就是小時最精彩的文化生活了。
小時候,大人們哄小孩時常說:“人家過年咱過年,人家吃肉咱不饞。有朝一日過好了,天天十五月月年�!爆F(xiàn)在的生活水平,已經(jīng)像天天十五月月年了,孩子們早已沒有過年穿新衣、吃好飯、掙壓歲錢的那種盼頭和儀式感了。父母在老家的時候,還是年年回老家過年,感受一下故鄉(xiāng)那種濃濃的年味和親情。
作者簡介:
孫繼業(yè),系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