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社會—正文
隨筆 | 孫繼業(yè):漫游齊長城
2024年05月20日 10:08 來源:央廣網(wǎng)客戶端

  在連綿起伏的泰沂山脈,有一道古老的長城遺址,蜿蜒起伏于群山峻嶺之巔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長城,距今已有2600余年歷史,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的雅典壁壘早200余年,比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早470多年,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,被國務(wù)院批準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文化公園,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

  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末期,據(jù)《左傳》襄公十八年(公元前555年)記載:“冬十月,會于魯濟,尋溴梁之言,同伐齊。齊侯御諸平陰,塹防門而守之,廣里。”最早的齊長城主要在西段,以防晉魯。到齊桓公時期,管仲相齊,重商尚武,經(jīng)濟繁榮,軍力強大,成為春秋五霸之首,長城進一步鞏固。《管子》曰:“長城之陽,魯也;長城之陰,齊也!闭f明當時齊長城已達一定規(guī)模,成為齊魯國界線。

  到戰(zhàn)國初期,群雄并起,諸侯爭霸,尤其是南方的楚國,不斷向北侵略,先后滅掉了山東南部的杞國、魯國等諸侯國,掩有山東東南部地區(qū),直逼齊境,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。

  齊國雄踞東方,東瀕黃海,北臨渤海,西有黃河天塹,南有泰沂山脈天然屏障,威震天下,成為戰(zhàn)國七雄之一。為防楚國入侵,齊威王開始往東擴建長城,歷經(jīng)宣王、涽王三朝,前后達50余年竣工。據(jù)《竹書紀年》和《齊記》記載:“周顯王十八年(公元前351年),齊筑防以為長城”,“東至海,西至濟州,千余里,以備楚”。

  齊長城西起黃河?xùn)|岸平陰之防門,沿著綿延的泰沂山脈迤邐東來,經(jīng)長清、肥城、岱岳、歷城、章丘一帶泰山余脈,跨萊蕪、博山、淄川、沂源魯山山脈,沿臨朐、沂水、安丘一帶沂山山脈,轉(zhuǎn)諸城、五蓮一帶魯東南山區(qū),直至膠南小珠山入海。途經(jīng)19個縣市區(qū),全長1237.8里,跨越1518座山峰,猶如一條巨龍,綿延起伏,幾乎將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。

齊長城遺址
齊長城遺址

  齊長城多依山勢而筑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山區(qū)多系大小不一的石塊壘砌,平原低谷多用土夯筑而成,沿途有12處重要關(guān)塞,9處防門,烽燧12處,城堡、兵營遺址50余處。齊長城在戰(zhàn)國爭雄防魯備楚的戰(zhàn)爭中發(fā)揮了重要軍事作用,使齊國在長達五百余年的戰(zhàn)亂中立于不敗之地,脅魯楚,伐燕趙,攻衛(wèi)宋,爭霸主,取七雄,成為東方泱泱大國。但隨著秦始皇統(tǒng)一天下,長城在內(nèi)地已失去防衛(wèi)作用,逐漸荒廢傾頹,有的隨歲月蕩平,有的遺址尚存。其中,筆者所到幾處尚有遺址可尋。

  從濟南市區(qū)出發(fā),向西南方向行進50多公里,在長清廣里村東北的田野之中,有一個長600多米、寬近30米、高近4米的土堆,便是齊長城的西起點,經(jīng)雙泉、馬山、大峰山、萬德與泰山相連,其中大峰山齊長城遺址保存較好。

大峰山齊長城
大峰山齊長城

  大峰山位于長清、平陰、肥城三縣交界處,其山勢圍合,三面峭立,曲如列屏,主峰海拔446.9米。山頂有齊長城遺址1500余米,像一條巨龍綿延起伏于崇山峻嶺之上,頗為壯觀。城垛馬道保存完好,200多間屯兵營房全部用石塊干壘而成,無泥土粘合,無一根梁木,令人嘆為觀止,是筆者所見齊長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。

  大峰山半山腰處,有一座濟南最大的道觀峰云觀,內(nèi)有關(guān)帝廟、玉皇殿、回月樓、泰山行宮等古建筑和青龍?zhí)、待月泉、瑤池等景觀。周圍還有靈官廟、璇璣洞、黃崖寨、金蟾洞等30余處自然景觀和大峰山抗日根據(jù)地營房。放眼望去,峰巒疊翠,景色秀麗,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(qū)。

  齊長城東出長清,自界首黃巢寨入泰安境,沿岱陰泰歷邊界線崇山峻嶺,經(jīng)摩天嶺、牛山口、馬跑泉、藥鄉(xiāng)森林公園、長城嶺、水泉子、西門臺、天馬頂、梯子山、南天門至四界首,與泰安、章丘分界線長城嶺相接,長80余公里,殘垣斷壁處處可見,多為石筑,間以夯土,高2至4米不等,時斷時續(xù),綿延不斷。

  齊長城一路向東,跨越200余座山頭,蜿蜒進入萊蕪境內(nèi)。這里曾發(fā)生過長勺之戰(zhàn),《左傳》所載魯莊公與曹劌論戰(zhàn)的故事,“一鼓作氣”的典故就出于此。著名的艾陵之戰(zhàn)也發(fā)生在這里,吳王夫差親率十萬大軍聯(lián)合魯國軍隊北征,與齊國十萬大軍在長城一線大戰(zhàn)。戰(zhàn)爭的刀光劍影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,而古戰(zhàn)場遺跡尚存,僅在萊蕪境內(nèi),齊長城自西而東就有錦陽關(guān)、黃石關(guān)、青石關(guān)3個大關(guān),以及天門關(guān)等13個小關(guān)。

  位于萊蕪與章丘交界處的錦陽關(guān),是齊長城三大著名關(guān)隘之一,因地處錦屏山之陽而得名,是扼守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咽喉的軍事要塞。關(guān)西長城嶺段保存較為完整,約七八百米城墻沿錦屏山蜿蜒,最高處達6米,寬約5米,上有雉墻,后為站墻,建有垛口、瞭望孔等設(shè)施。在錦陽關(guān)東兩公里左右的魯?shù)卮灞睅X口,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便門,是由花崗巖跟條石砌筑而成的拱門,是齊長城保存較為完整的便門之一。

錦陽關(guān)
錦陽關(guān)

  青石關(guān)位于萊蕪與博山交界處。群山之間有條峽谷,長約3公里、寬20余米,兩側(cè)山峰蒼翠,壁如刀削,最窄處不足兩米,只容一車通過。路中間有一道深深的石槽,這是當年車輪碾軋的轍溝。青石關(guān)地處齊魯咽喉要道,是齊都臨淄的南大門,正處于雙峰對峙、中為一線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點上,地勢險要,素有“齊魯?shù)谝魂P(guān)”之盛名。

  青石關(guān)原有圍城,有四個門,門上均有閣樓,今城樓已蕩然無存,唯存北門門洞和殘碑兩塊。蒲松齡曾在此留下詩篇《青石關(guān)》:“身在甕盎中,仰看飛鳥度”“但見山中人,不見山中路”。

齊長城青石關(guān)
齊長城青石關(guān)

  出青石關(guān)往東,齊長城進入淄博境內(nèi),這里是齊國故都所在地。位于齊長城中段的淄川劈山段遺址保存尚好,不僅有雄偉的獨山寨,險峻的一線天,更有保存千年的齊兵營、石門、烽火臺、劈山關(guān)、內(nèi)外古城墻等歷史遺存,還有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斷墻處和姜女臺等遺跡。

劈山長城
劈山長城

 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之一,和《牛郎織女》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《白蛇傳》三大傳說不同的是,孟姜女哭長城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(chǔ)上不斷加工而來的,只不過孟姜女哭的不是秦長城,而是齊長城。

  孟姜女的故事發(fā)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。齊為姜太公的封國,孟姜者,姜氏之長女也。故事最早見于《左傳》,“襄公二十三年(公元前550年),齊侯還自晉,不入,遂襲莒!饼R大夫杞梁戰(zhàn)死!褒R侯歸,遇杞梁之妻于郊,使吊之。辭曰:‘殖之有罪,何辱命焉?若免于罪,猶有先人之敝廬在,下妾不得與郊吊。’齊侯吊諸其室。”

孟姜女墓
孟姜女墓

  西漢劉向《列女傳》記載:“杞梁之妻無子,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,十日而城為之崩。既葬,曰:‘我何歸矣?亦死而已。’遂赴淄水而死!碧拼素炐菰姟惰搅浩蕖穼⒐适乱频角爻骸扒刂疅o道兮四?荩L城兮遮北胡。筑人筑土一萬里,杞梁貞婦啼嗚嗚。”元代開始,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臺,廣為流傳。在齊長城沿線,就有多處有關(guān)孟姜女的傳說和遺跡。

  齊長城東出臨淄岳陽山、鳳凰嶺,經(jīng)嵩山入境臨朐,越過風(fēng)景秀麗的東鎮(zhèn)沂山,從氣勢雄偉的泰薄頂進入沂水境內(nèi),逶迤150余里。依山而筑,隨嶺阜溝壑起伏。凡高崖陡壁處,僅用石塊砌成2米左右的矮墻。每遇溝壑,則用巨石構(gòu)筑。沿線有高處不勝寒的烽火臺,群峰疊翠的沂山森林公園,莊嚴雄渾的常將軍廟,威震邊關(guān)的韓通城等名勝古跡,尤以穆陵關(guān)最為著名。

  穆陵關(guān)地處郯廬斷裂帶峽谷,位于沂水與臨朐接壤的大峴山上,介于長城、書案二嶺之間,山谷峻狹,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是南北必經(jīng)要道。南臨深谷,陡不可攀;北依山嶺,憑高居險;原有關(guān)樓,扼踞其間,大有一夫當關(guān)、萬夫莫開之勢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,號稱“齊南天險”。

  發(fā)生在穆陵關(guān)最大的一次戰(zhàn)爭,是在南北朝時期。晉義熙五年(公元409年),東晉大將即后來的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率兵北伐南燕。南燕都城在青州廣固城(今山東青州),穆陵關(guān)是其必經(jīng)之道。

  南燕皇帝慕容超出身鮮卑貴族,祖父慕容皝創(chuàng)建前燕,伯父慕容垂建立后燕。后燕被北魏滅亡后,叔父慕容德起兵青州,自立為帝,建都廣固城(今青州),號稱南燕,與后秦、東晉、北魏分庭抗禮,四分天下。慕容超自幼被虜往北魏都城長安,裝瘋賣傻,沿街乞討,憑傳家金刀投奔叔父慕容德。慕容德無子,乃立慕容超為太子,封北海王。405年,慕容德駕崩,年僅20歲的慕容超即位南燕皇帝。

  劉裕大軍到達瑯琊(今臨沂)后,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討對策。文臣武將紛紛建議出兵大峴穆陵關(guān),拒敵于天險之外。公孫五樓曰:“吳兵輕果,利在速戰(zhàn),宜據(jù)大峴,使不得入,曠日延時,沮其銳氣,然后絕其糧道,腹背擊之,此上策也!

  大將慕容鎮(zhèn)亦曰:“今出峴逆戰(zhàn),戰(zhàn)而不勝,猶可退守,不宜縱敵入峴,自棄險固!

  剛愎自用的慕容超盲目輕敵,不納眾議,率十萬大軍據(jù)守臨朐縣城,堅持放劉裕進關(guān),在平原決戰(zhàn)。

  劉裕輕易過關(guān),舉手指天,喜形于色曰:“兵已過險,敵入我掌中矣。”于是,揮師直逼臨朐城下,一舉攻克臨朐城。慕容超慌忙向廣固城(今青州)撤退,劉裕乘勝追擊,圍城達半年之久,最終攻陷南燕都城廣固城,南燕遂亡。這就是辛棄疾在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中所寫“金戈鐵馬,氣吞萬里如虎”的典故和《天龍八部》中慕容復(fù)擬光復(fù)大燕的歷史背景。

齊長城遺址
齊長城遺址

  穆陵關(guān)是齊長城的重要關(guān)隘,歷代均為戰(zhàn)略要地,派兵駐守。宋太祖趙匡胤設(shè)穆陵關(guān)鎮(zhèn),蘇東坡知密州時,曾有“西望穆陵,隱然如城廓”之感慨。金設(shè)為縣,派官鎮(zhèn)守;元明均設(shè)穆陵關(guān)巡檢司,并建有戍樓;直到清末,仍有官兵把守。可惜關(guān)樓門洞已被破壞,昔日雄關(guān)已蕩然無存。現(xiàn)僅存基址2000平方米,左右各有一高臺,長城遺址蜿蜒曲折,像一條受傷的巨龍隱沒于兩側(cè)山嶺之中。不少文人墨客曾留有詩篇,明代詩人薛瑄曾詩云:“萬山絕頂穆陵關(guān),一上山樓五月寒。煙樹滿川浮瞑色,晚風(fēng)吹雨濕闌干!

膠南段齊長城遺址
膠南段齊長城遺址

  齊長城從穆陵關(guān)東行安丘太平山、石門頂、紫草山、城頂山、摘藥山,然后折而向南,從雙峰插天的馬耳山進入諸城,歷經(jīng)石人山、七泉山、摘星樓、雷石山100多個山頭,進入五蓮。馬耳山東麓一段,殘高1至4米,寬9至15米,前后有長城村,中有古道,東西兩側(cè)筑烽火臺,今臺基仍存。

  齊長城順著魯東南山勢綿延向東,從諸城皇華龍灣頭,延至石門馬山后,再延至桃園臺家溝南嶺,然后入膠南境,一路曲折,經(jīng)過月季山、背兒山、扎營山、小珠山等大小山巒,全長約60公里,直至黃海海岸。最終在東于家河村躍入黃海,宛如一條奔騰的巨龍隱入浩渺煙波之中。(文中圖片均轉(zhuǎn)自央廣網(wǎng))

  (作者孫繼業(yè)系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、山東省政協(xié)副主席)

編輯:沙見龍